驚蟄剛過,蘇墾農發南通分公司2.3萬畝小麥進入返青拔節和病蟲害防控關鍵期,麥田深處的智能蟲情測報燈全天候開啟“掃蟲模式”——遠紅外加熱裝置誘集害蟲,高清攝像頭拍攝的蟲體圖像經AI算法識別后,蚜蟲翅脈特征、蟲害密度等數據同步上傳“蘇墾智慧農業全域農情測控平臺”。
“就像給農田裝上CT機。”農業中心副主任王春紅形容道,“單純依靠人工巡田,很容易錯過防治窗口,而現在系統分析不僅能呈現害蟲的分布情況,給出治理方法,還能快速生成K線圖,協助管理員及時制定病蟲害防治策略。”
過去巡田要走斷腿,現在數據“會說話”。農業綜合監測站整合墑情監測站、蟲情測報燈、智能氣象站等6類設備,實現墑情診斷、蟲害預警、設備管控等功能的“一屏統管”。通過多組高精度傳感器編織出立體的數據網絡——從地下20厘米深處土壤墑情的細微變化,到大氣壓強的微妙波動;從水環境質量的分布狀況,再到苗情影像,各項數據每小時自動篩查一次,管理人員只需在手機端即可實時調取15項環境參數,結合GIS地圖精準定位每塊麥田的管護需求。
王春紅打開手機端的“農墾惠農”系統,向一線管理人員演示使用方法,屏幕上的墑情監測模塊顯示:3號田塊10厘米土層濕度連續3小時低于閾值12%,系統自動觸發預警并生成灌溉方案。“過去巡田全憑經驗,現在數據實時跳動,缺水田塊一目了然。”王春紅邊說邊調出近30天的土壤溫濕度波動圖譜,“精確到立方米的用水量計算,真正讓‘大水漫灌’成為歷史。”
驚蟄時節的麥田里,物聯網設備與大數據算法的深度耦合,正將傳統“人海戰術”升級為“數字防線”。隨著春管進入高峰,這場依托實時數據與智能算法的“春防戰”為穩產增收筑牢了技術屏障。